雄杰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雄杰 飞艇资讯 2023-10-19 387浏览 0

1915年5月,英国人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怖。

5月31号这一天,一个鬼魅般的阴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伦敦上空。等它慢慢接近,地面上的人才隐约听到一种独特的嗡嗡声,正抬头仰望时,炸弹已从天而降。

这是德国对伦敦的首次飞艇空袭。

这次袭击是由林纳茨上尉指挥的L-38号“齐柏林”飞艇完成的,它在伦敦上空从容地投下炸弹,造成7人死亡、30人受伤,几幢房屋受损。

损失虽然微不足道,却给英国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打击:他们竟对这个来自天空的“死神”毫无办法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15年前,裴迪南·冯·齐柏林伯爵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飞艇,但却不是用来打仗的,而是打算用来赚钱。

这种飞艇有用铝丝绕成的外壳,外壳里装有棉布制成的16个氢气囊,使它可以漂浮在空中。这种飞艇安装有两台16马力的发动机,驱动它以每小时21公里的速度飞行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开心飞艇

这时飞机尚未发明,这种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是绝对的高科技产品。当时,它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完全可以和今天马斯克的spaceX相媲美。

“齐伯林”飞艇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,一件绝美的艺术品。它的线条优美、体型巨大,飞行时发出美妙的嗡嗡声。凡是第一次见到“齐柏林”飞艇的人,无不被他雄伟奇妙的外表所倾倒。

然而,齐伯林伯爵制造飞艇的初心,并不是要满足人们的对科学的膜拜和好奇心。他看到的是飞艇腾空背后,蕴藏着的巨大商业利益。伯爵最关心的是怎么用飞艇赚钱。

飞艇可以轻而易举地托起成吨重的货物,并让货物跨越江河高山的阻隔,运抵目的地。在铁路运输刚刚兴起之时,这种空中载具的价值是惊人的。

果然,使用飞艇开展商业运输的德意志飞艇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,至今仍然被视为民用商业航空的开山鼻祖。

齐柏林伯爵也赚得盆满钵满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飞艇的出现,还让不遗余力追求新奇技术的德国军队“眼前一亮”: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飞行器的军事价值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德国陆军和海军迅速建立起“飞艇舰队”。德国海军使用的是齐柏林公司制造的铝制龙骨飞艇,编号使用L开头(意为Luftschiff 德文飞艇)。

当时还有一家舒特·朗茨公司,可以提供木质龙骨飞艇,被德国陆军采用后编号用SL开头。

德国军队把飞艇看成和“无敌大炮”“不沉战舰”一样的终极武器。在他们眼中,只要飞艇出动就可以无坚不摧、诸国降服。

但飞机的出现,很快就打碎了这个“飞艇神话”。

飞机刚刚问世时,面对庞大霸道的飞艇显得如此渺小、人畜无害。

无论是飞行高度还是载重能力,飞机都远不如飞艇。它虽然速度稍快、比较灵活,但对飞艇发起攻击时却显得无能为力——机枪子弹打穿飞艇的气囊,只会留下几个无关痛痒的孔洞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地面武器对飞艇也几乎毫无办法。当时的防空武器不但种类少,而且性能平庸,很多高射机枪和高炮的射程完全无法企及飞艇的高度。

英国人还固执地相信:德国飞艇的内外层之间充满了惰性气体,枪弹和高射炮炮弹是无法将其点燃的。要想击落德国飞艇,只能向他们投掷炸弹。

德国人在技术上的突然性,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恐慌。此时飞艇是当之无愧的“空中巨无霸”。

1915年10月20日夜晚,11艘“齐柏林”飞艇组成庞大的空中舰队来到伦敦上空,向地面泼洒死亡的种子,但这次空袭却首次暴露出飞艇的致命弱点:对天气要求极高。

空袭时,德国飞艇部队遭遇到强风。一艘飞艇刚刚投完炸弹就被吹向法国方向,无法保持稳定航向的飞艇最终被法国地面高炮命中,彻底坠毁。

另一艘飞艇被强风吹到法国南部,结结实实地摔在地面,成为碎片;还有一艘则在狂风裹挟下损失了高度,最终被树木切断吊舱,庞大的气囊呼呼悠悠地随风飘走,不知所终。

但英国人不能总是指望强风来救命。

为了摆脱飞艇威胁,英国人想方设法搞关于飞艇的情报,终于弄清了压根就没有什么“惰性气体”,飞艇气囊中充满的是非常危险的氢气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终于开窍的英国人,马上为飞艇开发出了一套组合弹药:高爆弹+燃烧弹。高爆弹可以在气囊上撕开裂口让氢气泄露,和气囊周围的空气混合;装满白磷的燃烧弹则会把易燃的组合气体引爆。

除了这个对付飞艇的“秘诀”,一战后期的飞机技术发展神速,它的速度更快、飞得也更高——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已经长出了满嘴獠牙。

终于,一艘倒霉的德国飞艇遭遇到了厄运,它刚钻出云层就遭到一架英国战斗机的攻击。在机枪燃烧弹+高爆弹的组合射击下,飞艇的气囊很快变成一个火球,朝地面缓缓坠落。

虽然飞艇吊舱里也装有自卫用的机枪,但英国飞机的速度更快,很难被击中。而且,为了躲避飞艇的还击,英国飞行员会把飞机拉起,从上方俯冲而下发起攻击,这个角度是飞艇机枪的射击死角。气囊一旦被引燃,坠毁是唯一结果。

渐渐地,很少有德国飞艇敢去冒险执行轰炸任务了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最后一艘轰炸伦敦的德国飞艇是L-31号,它由著名飞行指挥官海因里希·玛蒂中尉指挥。当L-31号来到英国领空后不久,很快被正在空中巡逻的英国飞行员坦佩斯特中尉发现。

坦佩斯特中尉在大约十几公里外就看到,一艘巨大的飞艇被十几道探照灯射出的强光包围,他迅速驾驶飞机接近L-31号。

“我对着飞艇笔直俯冲,并且射出一串子弹。当我从它下方掠过时,我又射出一串子弹。然后我把机身倾斜转向,调转航向占据它尾部的有利位置,拼命把子弹再一次向他打过去。”

“我还没停止射击,就看到飞艇的气囊从内部开始慢慢变成红色,像一盏巨大的中国灯笼。”

“我成功地把它点着了。它喷出70米高的火焰,发动机发出尖叫声对我直冲下来。我盘旋避开飞艇,看着它像一个火炉一样轰鸣着从我旁边掠过,坠入地面。”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1916年11月,德国最高统帅部终于意识到:飞艇作战的回报与投入实在太不成比例。

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,德国飞艇对英国进行了51次空袭,投下196吨炸弹。根据英国人的统计,德国飞艇一共炸死557人,炸伤1360人,而自己却付出了80艘飞艇的代价。

德国终于决定弃用飞艇,转而研制轰炸机。

虽然直接用于空袭的飞艇寿终正寝,但在执行运输任务时,德国人仍然用飞艇创造了一个奇迹。

1917年9月21日,德国决定使用“齐柏林”飞艇向远在非洲的,由福尔贝克将军领导的德国游击队运送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。这支德国部队已经在非洲作战了很久,却得不到任何补给,正在苦苦挣扎。

英国海军已经把海岸封锁,德国海军无法靠近。因此,向非洲的这支“孤军”运送补给的任务,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飞艇部队头上。

从欧洲向非洲运送物资,之前还从来没人这么做过,德国人为此做了精心准备。他们在飞艇工厂对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齐柏林L-57号飞艇进行了改装。

L-57的长度被增加了30米,添加了两个备用氢气囊。由于飞艇抵达非洲后将无法返航,因此这是一次“单程旅行”。按照德国人的计划,飞艇降落后将被马上拆毁,艇上一切原材料都将被回收再利用。

德国工程师依据这一目的,对L-57进行了特殊的改装。首先,围绕艇壳的过道全部都用皮革制成,这样在飞艇拆毁后,这些皮革就可以用来为德国士兵们制作靴子;飞艇的骨架则全部使用“杜拉铝”制成,回收可以后用来搭建帐篷、修筑工事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不幸的是,L-57号在首飞时即遭遇强风,最终坠毁。不屈不挠的德国人又把L-57的姐妹艇L-59号拖进工厂,进行了同样的改装并迅速完成首飞。1917年11月4日L-59装载好了14吨军火物资,做好了一切准备。

L-59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艇,它全长226米,是波音747的三倍多。L-59全重78.5吨,有效载荷14吨,携带了22吨燃料、一吨润滑油和10吨压仓物。在艇身下方,呈菱形布置有4个吊舱,配备有5台发动机。吊舱之间靠一套闭路电话系统进行联络。

1917年11月21日L-59开始了传奇般的非洲之行。

行程刚开始顺利地出乎所有人意料,L-59毫无惊险的飞越了土耳其。不过,好景不长,由于远离基地得不到气象预报,L-59一头扎进了地中海夹杂着雷暴的云层中,电闪雷鸣中艇员们提心吊胆地度过了一个惊险的夜晚,不过还好有惊无险。

冲出危险的气流后,L-59来到地中海南部。热带地区的高温又给它带来全新考验:气温太高导致气囊急剧膨胀,因此高度迅速上升。如果高度持续增加,气囊就会膨胀爆裂。

在欧洲,这种情况发生后士兵们通常会把气囊中的氢气排掉一些,就可以降低高度。但在非洲,他们无法补充氢气,因此不敢贸然排掉宝贵的氢气,只能靠升降舵手拼命操舵来控制高度。

在沙漠上空,飞艇经历着热空气的折磨,狂热的气流中它在不停上下颠簸,就像汪洋中的一条小船。

坚持到22日傍晚,飞艇终于冲过埃及。此时行程已经过半,但艇员却接到来自柏林的一道命令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原来,柏林截获了英军的一封密电,得知英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原先德国游击队活动的地区,而这支福尔贝克将军率领的德国部队已经失去联系,销声匿迹了。柏林无法判断福尔贝克到底在什么位置,因此L-59号找到他的概率也几乎为零。

柏林下令:L-59号立即返航。

返回欧洲的过程,相比来时同样不让人轻松。这次他们在沙漠上空又遭遇到气温骤降,低温下气囊急速收缩,飞艇像石头一样向下坠去。指挥官命令扔掉压舱物、抬高仰角,把发动机功率开到最大,终于勉强把飞行高度维持在了600米,避免了葬身黄沙的后果。

11月24日,L-59终于回到地中海上空,这次天气温顺多了,很快他们就进入了欧洲大陆。

第二天,L-59终于回到了杨博尔基地。因为飞艇上的电台损坏,所以基地并不知道飞艇即将返回。突然出现的飞艇,让基地一片手忙脚乱。如此庞大的飞艇在降落时,需要上百名地勤人员的协作,否则也是一场灾难。

在等待降落的过程时,筋疲力竭的艇员们拼尽最后一点力气,在基地上空盘旋了整整两个小时,等到地面做好一切准备后,他们终于平安着陆。

这次行动宣告失败,物资并没有送到远在东非的德国游击队手中。

英国终于找到击落飞艇的秘诀,飞行员回忆:它变红后像个中国灯笼

不过,L-59的这次飞行却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意义。它一共飞行95个小时,总行程6800公里,搭载物资14吨,创下了一连串的世界纪录。一直到战后,德国人才将此次行动公开。

后来人们才知道,福尔贝克将军和他的战士们,在没有任何补给和支援的情况下,仍然在东非顽强进行着战斗,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。

希特勒上台后,德国的飞艇项目又重新启动。直到“兴登堡”号飞艇发生空难后,整个飞艇运输产业终于开始没落,飞艇被淘汰出局。(全文完)

继续浏览有关 飞艇 的文章
javascript:;